为什么能在 App 中看到 Python 的影子

MarkEditor 中为什么有 Python 的影子?

你可能注意到了,在 error.log 之类的日志文件中,会出现 Python 的影子。
MarkEditor 的实现机制是:

  1. 在 Objective-C 中调用 Python,从而让整个 GUI 用 Python 的脚本文件跑起来
  2. 在 Python 的脚本中再调用 Cocoa (苹果的 GUI 框架)

为什么采用这种开发方式?

MarkEditor 是效率工具,其中的功能非常多,虽然在不同的场景下,彼此隔绝,使用者未必会感觉到 繁多
很多功能的实现,使用纯 Objective-C 或者 Swift,可能性很低,相对而言,Python 作为一种胶水语言,其生态非常好。另外一方面的原因,MarkEditor 2.0 的部分功能继承于 MarkEditor 1.0 (基于 Python),比如 PDF 电子书的导出Wiki 的导出

那 MarkEditor 是原生的 App 吗?

当然是呀……
仍然是 Cocoa (苹果的框架) 在起作用,相当于原本用 Objective-C 调用的,改成 Python 调用了。

这跟 Electron、Qt,或者基于纯 Webview 有本质的不同,这种区别在于: 是否直接调用苹果 GUI 相关的 API。

打开 MarkEditor 时候感觉不够快,是因为 Python 的影响吗?

MarkEditor 1.0 是基于 Qt 开发的,其 App 打开的速度,由于载入框架等各种原因,明显得慢,启动时间接近 10 秒。
而 MarkEditor 2.0 则速度提升非常明显,大约 2~3 秒的时间。但我们也无法做到 1 秒打开,这并非 Python 的问题,胶水语言此时并不会有什么性能上的瓶颈,因为底层不是 C 就是 Objective-C。

MarkEditor 有两个特性: 一个是大量的界面重绘,一个则是基于本地文件系统(无数据库)。这两个特性就决定了,打开 App 的时候,会有额外的 GUI 渲染,以及基本的(目录&文档)数据查询、遍历、读取、解析时候的开销。
这些 background 的工作,就决定了额外 2 秒是无可避免的。
另外,如果 Tab 栏中栏数的增加,也会增加这些额外的工作时间(会线性增加渲染开销,但不是简单的倍数相乘)。

如果未来有移动端,也会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吗?

未来的移动端不会使用这种 Python+Cocoa 的方式。
一来不现实;二来移动端并不需要桌面端这么复杂的功能,用不到 Python。

2018-09-10 09:45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